近日,根据《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评审程序,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公布了“第二批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创新学科建设计划”的通知(浙卫办科教[2015]13号 文件),温附一医共有3个学科入围这轮重点学科建设名单,其中“普通外科学”被列为浙江省医学支撑学科,“介入肺脏病学”、“危重创伤救治学”被列为浙江省医学创新学科。
普通外科学一直承担着浙南闽东地区普外科领域疑难病、危重病临床救治的指导工作。十年来,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相继被列为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教育厅重点学科、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依托外科实验平台,学科密切结合基础与临床,目前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大研究方向:胰腺疾病诊治新技术转化医学研究、肝脏暨门脉高压外科基础与临床、胃结直肠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临床技术上,涌现出一大批以张启瑜教授首创治疗门脉高压症的“选择性脾胃区减断分流术”为代表的创新性新技术,经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学科带头人周蒙滔教授,外科学博士生导师,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直致力于胰腺疾病的研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防治与胰腺癌生物化疗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的成果,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省杰出青年基金等6项省部级课题,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6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主持完成的成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难点关键技术的研究”经专家鉴定属国际领先水平,获2014年度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介入肺脏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呼吸系统疾病侵入性诊断和治疗操作的学科,也是温附一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主攻方向之一,学科已建立完整的介入诊疗体系;年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和介入数近6000例,解决复杂气道病变,肺癌恶性肿瘤诊治,呼吸危重症,胸膜病变等大量临床疑难复杂疾病诊治问题,介入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急诊、ICU、烧伤科、五官科等科室,技术水平处省内领先,位列全国前茅。新申请的“介入肺脏病学”创新学科平台,将围绕胸部肿瘤的介入诊治、呼吸危重病介入诊治、胸膜及良性气道疾病介入诊治基础和临床研究开展相关的工作。学科带头人陈成水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呼吸介入技术的创新、开拓和发展,是我国介入肺脏病学起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入选2014年度“中国名医百强榜”。在国内首创了电镜诊断卡氏肺孢子虫的方法,首先成功研制慢性缺氧高CO2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技厅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9项课题;在CHEST等著名杂志发表论文2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相关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奖励。
危重创伤救治学是整合ICU,骨科,麻醉,创伤,烧伤等学科力量组建的多学科救治团队。随着交通工具与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创伤已成为45岁以下人群中第一位的死因,危重创伤患者多是复合伤、多处伤,常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治疗。团队以病人为中心,依据病情制定诊疗方案,由相关科室或多科室联合执行诊疗方案。救治团队着力危重创伤患者整体急诊评估、急诊手术、重症监护,通过分级管理和治疗,提高整体救治观念和创伤控制理念,从而显著改善了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学科将在三年建设期中,进一步打造浙南地区危重创伤患者的救治中心。学科带头人潘景业教授,博士生导师, 致力于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治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等14项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56篇,相关研究成果“创伤失血性休克黏附分子、血浆可溶性分子和凝血功能的变化关系及药物干预作用的基础临床研究”“缺血对机体凝血系统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及药物干预的机制”先后两次获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据悉,为深入推进我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科技创新驱动能力,省卫计委自2011年起实施新的一轮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计划,根据原先授牌的重点学科综合实力,新兴学科的发展前景,这轮医学重点学科被划分为支撑学科与创新学科,截止目前,温附一医共有7个学科先后进入建设行列。
“十三五”期间,温附一医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优势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建设,促进学科内涵发展,积极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升温附一医综合竞争力。